为了更高效地吸收知识,需要对书籍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,不同类别的书籍阅读方法不同,投入精力不同,输出形式不同,阅读强度不同。
阅读体系
阅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数字量化书籍的 “软硬程度”,根据不同硬度给予不同的学习强度,分层吸收,保证精力的科学分配。我自己设定阅读共有 4 个档次,其中 1 最 “硬”,信息密度最高,需要投入最多的精力,4 最 “软”,类似于随手翻到的传单或者在路上捡到的画册,信息密度很低,快速翻过即可。针对不同的硬度书籍,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,可以在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投入,充分利用学习时间,高效学习相关知识体系。阅读策略包括如下一些指标:
- 系统性。这是衡量书籍的指标,书籍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,各个部分之间是否紧密联系,数学类书籍系统性最强,散文类书籍系统性就很弱。
- 完成度。这是个人精力投入完整性指标,是否有必要读完所有的内容?还是仅仅读取其中的部分信息即可?亦或是仅仅蜻蜓点水即可?该指标与阅读目的书籍信息密度相关,也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关。比如,已经读过相关的书籍就没必要面面俱到都看完了。
- 输出形式。学以致用,知识越硬,越需要高强度清晰的输出。一来整理知识,日后便于提纲挈领,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,固化于心;二来倒逼输入,逼迫自己将学习的东西讲清楚。
- 练习强度。学习最怕一曝十寒,所以保证单位时间内的足够的学习强度,持续不间断的输入才能将知识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印到脑子里,不然很容易遗忘,重新进入这种状态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。
- 累计时长。在阅读少许书籍内容之后,结合自己的需要,就可以将其分类,提前划拨阅读时长,不能超过这个界限,以免浪费时间。
下面从这几个维度对这 5 种书籍总结归纳。
硬度 | 系统性 | 输出形式 | 练习强度 (次 / 周) | 完成度(%) | 阅读累计时长(小时) | 举例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非常系统 | 博客系列文章 / github 代码 / 阅读笔记 | 5+ | 95+ | 30+ | 《C Primer Plus》 |
2 | 比较系统 | 博客文章 / 阅读笔记 | [3,5] | 80~90 | 20- | 《刻意练习》 |
3 | 系统性不强 | 阅读短评 | 2 | 50~60 | 5- | 《打破自我的标签》 |
4 | 零碎片段 | 豆瓣标记 | 1- | 10- | 1- | 《人生需要揭穿》 |
上面的表格只是初步的判断,之后会根据实际经验对参数进行修改。需要补充一点,5 级我没有写,因为影响不大,5 级的阅读类似于机场或者火车上翻阅杂志的强度,随便看看即可,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脑力,因此写不写无所谓。
意义
标准只是参照,实际阅读可以遵循如下的步骤展开:
- 提高硬书的比例。硬技能(通信 / 计算机 / 数学 / 工程能力 / 产品能力)是立身之本,目前还处在职业生涯初期,提高工作技能,就能快速提高收入,至少目前的两年之内需要急速提升自己的硬技能。
- 带着问题读书。这样效果最佳,首先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何在,学习一门技术?还是改进自己的方法?了解一段历史?还是提升对不知道事物的认知?不能漫无目的瞎逛,浪费时间。
- 预估时间。拿到书本,大体浏览目录,作者,豆瓣评论,自己翻阅感兴趣的部分,迅速对书籍分档,之后预估阅读时长。结合番茄工作法,严苛按照时长推进阅读进度,不能超时。这就是阅读的 time schedule,初期可能会有差距,但是之后的预估时间需要越来越精确。
- 单刀直入。根据阅读的目的,直接、简单、粗暴地阅读强相关部分,如果强相关读不懂再回过头补充需要的知识,边补充边试验,带着问题尽快拿下这个知识点。
- 保持强度。依照强度持续学习,保证学习密度才能将其刻印在脑海中。
- 定期输出。保证输出质量,阅读后提炼总结,尤其需要明示自己的收获,以及需要改变的行动。